黄锡璆,男,籍贯广东梅州,归国华侨,是梅城西区红杏坊(今梅江区西郊街道)黄泥墩黄屋人, 中国著名建筑学家,2012年第六届”梁思成建筑奖“得主。
1959年9月至1964年8月在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学习,获学士学位。1984年2月至1988年2月在比利时卢汶大学工学部人居研究中心留学,获建筑学(医院建筑规划设计)博士学位。1964年至今就职于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现为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医疗首席总建筑师。
在2003年“非典”时期,曾设计北京小汤山医院;2020年担任武汉火神山医院技术专家组组长。
个人履历
黄锡璆,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总建筑师,“梁思成建筑奖”得主。
1941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1957年回中国大陆。
1957年至1959年在南京第五中学念高中。
1959年9月至1964年8月在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学习,获学士学位。
1984年2月至1988年2月在比利时卢汶大学工学部人居研究中心留学,获建筑学(医院建筑规划设计)博士学位。
1964年至今就职于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
现为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医疗首席总建筑师。
主要事迹
黄锡璆,归国华侨,1941年5月19日出生于印度尼西亚。1957年回到中国大陆,立志报效国家。
报考大学时,受当时“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影响,他选择了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学习建筑学。在杨廷宝担任系主任,刘敦桢、童寯、齐康担任老师,鲍家声担任班主任的豪华阵容中,1964年完成了自己的建筑学学习。
20世纪80年代,他考取公派出国留学,考虑到“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医院始终是老百姓所需求的”,选择学习医疗建筑。学成归国至今,投身医疗建筑20余载,成为中国医疗建筑设计的开拓者。他对公共建筑特别是医院建筑的平面布置、空间组织作了革命性的变更和创新,提出矩阵排列、庭院格局、畅顺交通等理念和手法,最大限度地使医院建筑与大自然亲近和谐,最大程度地使医患感受到亲情和温暖。
黄锡璆一直致力于医院规划、设计与研究,开拓创新,为我国医院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主持完成了100余项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医院的规划与设计,建筑面积约522万m2,床位5.5万张。主持编制我国首部《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建筑设计规范》,填补该领域空白。先后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34篇,积极培养人才,在多个高校任硕士生导师,并在国内外多个学术团体任职。
由于业绩显著,2000年被评为全国设计大师,199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1997年当选为中共十五大代表。2008年荣获“第五届梁思成建筑提名奖”。2008年被评为国机集团高层次科技专家。2012年荣获“第六届梁思成建筑奖”。
现任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医疗建筑工程研究所所长,是世界银行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专家组成员,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大学、东南大学兼职教授。同时是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医疗卫生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师学会医院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公共卫生建筑学组PHG中国成员,美国建筑师协会AIA联系会员,世界医疗保健设施建筑教育大学项目(GUPHA)成员。